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新医改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建立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等11大项内容,主要由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居民提供,项目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公共卫生究竟怎么做,才能让老百姓受益?近日,记者赴湖北、重庆等地进行了采访。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连续报道,敬请关注。
——编者
看病建档,移动端随时更新
依托信息系统,通过自然就医的方式建档,绝大部分人群只要每年就医一次,就可为其建立完整的电子健康档案
湖北潜江市积玉口镇古城村居民张连香患有高血压,近日,她来到镇卫生院,准备让医生看看并调调药。廖志勇医生帮她测量了血压,打开信息系统后,系统提示张连香是慢性病管理重点人群,已经有健康档案。廖志勇调出她的健康档案,更新了检查数据,写上新的诊疗记录,一份健康档案更新完成。
廖志勇介绍,若就诊者属于0至6岁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和重症精神病人等重点人群管理范围,系统自动提醒医生做好相关服务。居民接受诊疗过程中的就诊、处方、检查等全部实现信息化,自动生成文档,建立或更新健康档案。
这就是潜江建立健康档案的方法——“医卫结合”,即在日常诊疗服务中,每位接诊医生根据现有居民健康档案做出临床诊断的同时,也同步检索健康档案的完成情况,对须新建的、更新完善的、须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居民,分别采取跟进措施。
“依托信息系统,通过自然就医的方式建档,绝大部分人群只要每年就医1次,就可为其建立完整的电子健康档案,3年左右可让90%以上的人群通过自然就医,建立真实、完整、可连续使用的电子健康档案,解决了建档人工采集困难、档案记录不全、更新不及时、信息不真实、浏览不畅通等问题,全面提高了健康档案的质量。”潜江市副市长王玉梅说。
据她介绍,潜江在项目实施初期,也是和别的地方一样,一批公卫人员走村入户、主动上门建档。这种单一的建档方式受到服务条件、人员技术水平、人员数量、服务成本等因素制约,效果不明显,群众信任度低,认为公卫医生只是走过场,采取不配合、不耐烦甚至回避的态度。档案有效利用率不高,只停留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检查考核中,医生往往为“建档而建档”。
为解决以上一系列问题,2012年起,潜江探索出“医卫结合”的模式。政府投入145万元建立市级卫生信息数据服务中心,投入900万元为基层添置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施,投入195万元开发应用软件,并与电信部门签订通讯业务合作协议,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带宽
标准,开发出应用系统软件,具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等多种模块功能。开通医务通管理平台,引入3G智能手机,其中的公卫医生工作站具备自动提醒功能,接诊医生或责任村医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进行动态管理,录入随访信息等。
“钱随事走”,让医生有干头
无论是村医还是镇卫生院临床医生接诊,谁在信息系统发现慢病患者等服务对象的服务项目未完成,都可以对其进行服务,建立或更新档案,经考核后兑现补助
几天前,因为包片的医生说血糖指标不稳定,花亭村居民唐冒忠来到村卫生室换点药。村医周定安打开信息系统,记者看到,唐冒忠的健康档案在2010年6月就建立了,之后所有的就诊、检查、服药、随访信息一目了然。
据积玉口镇卫生院院长孙德江介绍,无论更新的是卫生院医生还是卫生室村医每更新一次健康档案可以有3元的收入。仅此一项,去年周定安就收入3000多元的公共卫生工作经费补助,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还得到5000元的公卫奖励金。在他一年2万多元的收入中,这部分收入占了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