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4/9/19 0:00:00 来源:
未知
1个月,2个地区,53种常见病、多发病被限制输液,一场合理用药攻坚战打响。“让医生回归看病的角色,让药品回归治病的功能,这是改革的初衷。”一位不愿具名的上市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这些地方都是国家医改试点区,其相继严管输液的举措引发业界关注,示范效应暂难下定论,但会带来限令区域临床用药结构的调整,大输液和抗生素产品将直接受到影响。”
严控风险
受访
企业均表示,短期内影响不大,但“形势不容乐观”。
上月中旬,安徽省卫计委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指令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足一月,被政府推崇的三明市同样对这53种病拉闸限用,此举被认为是管理部门志在落实《关于做好201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不免让人产生遐想。
华润集团双鹤药业总裁李昕一语成谶。他此前研判,“从国家层面来讲,管控大输液、抗生素滥用是未来趋势。安徽开了头,其他地方会有跟进。”作为双鹤药业负责人,他也在密切关注各省新情况。“就大输液而言,门诊输液约90%是作为载体和溶媒功能与冻干粉针剂等联合使用,尤其是抗炎类药物多需输液用药。具体有多大影响,还看地方政策的执行尺度。”李昕指出。
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合理用药。三明市也好,安徽省也罢,旨在规范用药行为,主张合理控费。“当前地方的探路,操作上尚缺配套激励,也没有系统的约束机制,仅通过一纸公文来限制医生行为的作用有限。”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玲教授分析道,改变医生处方行为关键在医保。
她认为,临床上过度输液与医患双方都有关系。医生最重要的是掌握合理用药原则,而医保运行质量的提高对不合理诊疗行为会有很强制约。另一方面,医生的服务价值和待遇得到保障,“三医联动”才能奏效。
严控输液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利益的切割和固有习惯的破除。地方性文件与国家卫计委强推的“限抗令”均意在打破僵局。李昕称,“输液产业将越来越集中,地方限用输液,若其他用药大省效仿,优胜劣汰进度会更快。”
殃及池鱼?
输液并非独自“繁荣”,它很大部分肩负着载体的功能。换言之,上述常见病、多发病限制输液意味着不少关联药品会受牵连。记者联系了两家关联企业,相关负责人均表示“不便发表评论”。
“企业往往只能顺应。”某制药企业分管营销工作的林姓负责人告诉记者,“观察政策走势,规范临床使用抗生素和中药注射剂是大势。不过,限制门诊输液,除大输液外,受影响的首当其冲当属抗生素及中药注射剂。尤其是近两年很火的中药抗生素,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单品受影响会较大。”
当然也不能过于悲观。林钟展认为,“中药注射剂的核心市场即心血管领域的产品受冲击有限。”他的理由是,像心脑血管这类关联产品的临床使用多在住院部。同时,政策调整腾出来的空间,对口服制剂和小水针是利好。
此外,像热毒宁注射液等这类产品,临床需求相对刚性。今年上半年,热毒宁注射液销售增速明显,目前覆盖
医院2000多家,并逐渐向呼吸科、急诊科等成人科室推广。专家分析,“控费将成为医院新常态,尤其是中药所占医院制剂的比重较大。况且输液减少会带来口服剂型用量加大,但以口服制剂弥补医院既有利益的难度较大,注射剂获利更高。”
9月初,三明市医保基金管理中心正式对进口药品实施限价:同药同价,不分进口和国产,否则高出的部分医保不予报销。安徽省将克林霉素注射液、氨曲南等25种药品纳入新农合预警管理名单,这些药品的使用限额调整为上一年度实际使用量的六成。“开注射液不会跑方,开口服制剂容易跑方。”有关专家表示,推动合理用药,医生是关键;其次,医保基金重在科学运行,也重在管理。
随着医保作为购买主体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其运行方向将直接影响医生处方,进而影响
药品供给。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