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5/3/26 0:00:00 来源:
未知
据英国路透社2月13日报道,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政府在包括高水平的研究实验室、补助金、贷款等方面的支持,吸引了一批客居海外的中国生物科学家回国创业。但最重要的诱因还是民间创业对这些海归的吸引力。
在长三角生物科技园区,几十家创业企业正在努力研发药物,治疗糖尿病、乙肝、呼吸疾病和癌症等疾症。尽管尚处于早期,但华领医药和信达生物制药等企业代表着中国生物制药创新的希望。他们的创始人生于中国、在西方接受教育,代表着中国最优秀生命科学家的回归。
这些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毕业,那时只有顶尖的毕业生进入了中国为数不多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项目。他们出国接受教育,并做到了世界顶级制药企业的高层 职位。几十年来,中国一直试图让他们回国,但他们不愿意回到与世隔绝的政治化科学环境中。在中国能否获得研究资金和晋升往往取决于人际关系。
“如果海归想搞创新,学术界存在传统阻力和过时的做法,”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说道。“民间行业才真正吸引大家创业。”
在最新的五年计划中,中国承诺向科学和技术领域投入超过3000亿美元,其中的生物科技是七大支柱产业之一。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4年的一项数 据,中国在2007-2012年间生物制药研究的投资增加超过四倍,但与欧美相比仍相形见绌。海归们创立的企业在纽约和伦敦上市,与大型制药企业密切合 作,吸引着美国风险资本和跨国企业的投资。
“我有时会问自己‘为什么回国’,我在美国过得非常好,我的家人仍在那里,”信达生物制药创始人兼CEO俞德超说道。“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心底总……想着回国做点事。生物科技在中国刚起步,因此你能对整个行业、整个国家产生很大影响。”
俞德超在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后学位,之后在美国生物科技行业工作了十年,2006年回国共创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中国首例单克隆抗体新药,并获 得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他随后凭借中国和美国投资者的资金创立信达生物制药。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科技园也是投资者之一,向信达生物制药9 万多平方米的试验和生产设施投入了1.4亿美元。
海归陈力曾担任罗氏中国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官,2009年美国ARCH Venture Partners邀请他参加晚宴,并鼓励他单干。“这是出乎我意料的事,”陈力说道。他2011年使用中美投资者5000万美元的资金创立了华领医药。上 个月,华领医药完成了2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
海归创业者们正在权衡全球研发领域中的各种变数。金融危机、重大药品专利的到期、强强联合迫使大型药企重新排位,这些都给后来者研发有潜力的新药提供了机会。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