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5/8/27 0:00:00 来源:
未知
近日,一种叫做“放线菌素D”的化疗药物成为热门话题。据了解,由于缺货急用,患者只能用高出国内药价300倍的6000元一支进口药替代。事实上,低价救命药频频出现断供,
中国医药(14.48, 0.59, 4.25%)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也曾公开表示,廉价药品正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
尽管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应对措施,低价药可以涨价,但一位上市药企董事长坦言涨价的空间并不能给药企带来多少利润,尤其是小众市场的孤儿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罕见病的药品)。
为此,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专家万希润呼吁尽快建立全国性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还有业内人士建议,应该以省或地区为单位建立孤儿药的储备制度,由专门机构及专人负责该类药品的采购、储备及调拨。
低价药 “药荒”
8月4日,广东一位父亲在网上发布“求药帖”,他两岁半的女儿患肾母细胞瘤在广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治疗,术后正在等待化疗,急需放线菌素D救命。
随后,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专家万希润在微博平台发布长微博《紧急:放线菌素D断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陷入困境》,万希润表示,医院数十位患者已无药可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一名医生转发微博称,该院同样存在该药缺货的现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从今年7月起,不断有来自福建、郑州、河北、上海等地的网友发帖求该药,另有山东媒体调查发现山东省立医院、齐鲁医院、千佛山医院等多家医院目前没有该药,山大齐鲁儿童医院前几天也因该药的短缺在四处求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显示,目前生产放线菌素D及注射用放线菌素D的企业仅有3家,分别是浙江海正药业(12.25, 0.69, 5.97%)有限公司、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和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据相关媒体报道,其中一家药厂三四年前已因“销量不好、原料成本过高”停止了生产放线菌素D及相关产品。
万希润称此次“放线菌素D”断货,是因生产厂家浙江海正药业有限公司“企业重组后生产线调整尚需工艺验证等”而暂停生产,致全国断货;而目前海正辉瑞正搬迁“放线菌素D”生产线,最快也要9月下旬恢复市场供应。
无独有偶的是,不久前杭州出生不到8个月的新生儿疑似患婴儿痉挛症,需注射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但其父母找遍全省,竟没有一盒8块钱的“救命药”,无奈在网上求助,引发一场全国“寻药”大行动。
事实上,早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戴秀英等就曾在提案中援引调查数据称,对12个城市42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的调查显示,大医院廉 价药短缺情况严重,短缺药品数量高达342种。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曾公开表示,廉价药品正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
短缺药品供应如何保障
低价药一药难求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为了应对廉价药消失的情况,国家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如2014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 2014年6月份,卫计委又发布《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采购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强统筹协调,多管齐下确保常用低价药品的保障。
2015年又加大了力度,从6月1日开始,国家发改委取消了“绝大部分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涉及280种低价西药和250种低价中成药的最高零售价,涵盖1100多个剂型,数量相当于2000多种医保报销药品的1/4。
不过,尽管政府将上千种药品的定价权还给市场,并且低价药的价格也出现了较大的涨幅,但很多低价药仍被药企抛弃。
对此,京东到家健康到家业务部总经理、原以岭健康城总经理邵清直言,药品最终还是由市场决定,临床需求量小、售价又低,药企肯定不愿意生产。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上市药企董事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随着原材料价格、人力、企业运营等成本大幅上涨,企业的压力很大,而医院招标过程中又会将药品价格尽力压低,使得企业基本无获利空间,所以不得不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节生产甚至放弃生产。
比如在6月1日放开药价后,地高辛片进行了涨价,但实际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空间并没有增加,企业生产仍属于亏本。据了解,地高辛片原材料价格从去年7.5万元/公斤逐步涨至今年1月40万元/公斤,曾经每瓶6-8元的药成本就达到60元左右。
在万希润看来,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十分必要,“不要让患者因为等药而失去原本可以治愈的机会,让医生和药师四处求药是很遗憾的事情”。
还有业内人士建议,针对临床必需、不可替代、用量不确定、企业不常生产的抢救用药及罕见病用药,应该以省或地区为单位建立此类药品的储备制度,由专门机构及专人负责该类药品的采购、储备及调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