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7/1/10 0:00:00 来源:
未知
央广网北京1月10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首席研究员屠呦呦的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名句。根据朱熹的注释,这里的“蒿”指的正是青蒿,仿佛从一开始,屠呦呦就已和这颗小草结下不解之缘。在2015年凭借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获得诺贝尔奖后,9日,屠呦呦成为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名获奖者之一。
2015年10月,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屠呦呦以“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获奖。
早在1978年,她领导的“523”研究组就已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不过,当时“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而从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到获得诺贝尔奖,屠呦呦自己也一直强调,这是中国科学家群体的荣誉,“作为科学工作者,得到诺贝尔奖是很大的荣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制成功,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的获奖,是中国科学家群体的荣誉。”
“首创为一指向难,众人加零成兆数,呦呦再鸣觅诺伴”,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用一首词来回应质疑。
青蒿素的研究,还得追溯到1967年,越南战争陷入拉锯。当时,一种可怕的瘟疫席卷战区,杀伤力之大远胜于子弹炸药,造成的非战斗性减员是战斗性减员的4-5倍。这种古老的瘟疫正是疟疾。当时越南方面向中国求助。在这种特殊历史背景下,1967年5月23日,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一项特殊使命,代号“523”,研究的指向正是——防治疟疾新药。2年后,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参与其中,“我参加的时候已经比较晚了,1969年越南主动提出来让我们帮助他,当时(疟疾)的死亡率很高,比打仗死掉还要高好多倍。接触下来,让我当课题组组长,我就系统地查阅古代文献,在《肘后备急方》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用水泡了以后把汁挤出来,从这里面我就得到灵感重新思考提取方法。”
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该小组最后把焦点锁定在青蒿上。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屠呦呦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素。1971年10 月4日,她成功得到了青蒿中性提取物“191号样品”,该样品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为100%。
古代医典里的一句话给屠呦呦带来了灵感,但做研究绝不止是“电光火石的瞬间”。屠呦呦对记者说,当年选定青蒿前,她尝试了上百种中草药材。青蒿被圈定后,选择最佳的部位又是数不清的试验,“我做到青蒿这步,可以用的药已经都筛完了,前面大约试了200多种中药,提取方式加起来380多种。所以开始这个部分叫做191号,为什么?因为做了191次试验才发现这个有效的部分。”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我国颁发的一类新药证书。一项特殊历史时期的任务,最终转化成了全人类对抗疾病的武器,拯救了数不清的生命。
去年年底,屠呦呦向母校北京大学的教育基金会捐资100万元人民币,设立“北京大学屠呦呦医药人才奖励基金”。屠呦呦说,自己还有很多研究没有完成,希望年轻人能够接过接力棒。
编辑:高杨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