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7/2/20 0:00:00 来源:
未知
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促进中西医结合,鼓励社会办中医,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当前,重庆市正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围绕促进全市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着力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全面加快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完善服务体系 把中医送到家门口
“自从社区建了中医馆,看病又方便又便宜,再也不用跑大医院了。”家住长寿区河街社区的夏大姐,因为患有颈椎病,这段时间一直在河街社区服务中心中医馆接受中医推拿治疗。“社区大夫态度好技术高,病痛缓解了不少。”说起社区中医馆,夏大姐赞不绝口。
走进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从金字匾到镂花门,从拔火罐到刮痧、艾灸,处处都可以感受到中医特有的气息。中医馆结构紧凑功能齐全,从中医诊室到中医理疗室、煎药室,应有尽有。今天的长寿城乡,这样的中医馆已呈遍地开花之势。
近年来,长寿区持续加大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该区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坚持抓好“中医龙头”,优先保障区中医院硬件建设。同时,在19个基层医疗单位投资建设了标准化的中医馆,配备中医诊疗设备。完成223个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对112个撤并村卫生室实施改造,购置和更新必需的诊疗设备。
目前,长寿全区已实现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中医馆全覆盖,均配备中药饮片300种以上,能开展10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中医类别医师104名,占医师总数的26.46%。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村卫生室297个,占总数的88.66%,能提供拔火罐、刮痧、艾灸等适宜中医药技术,基本满足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需求。
“按照规划,重庆市将进一步合理配置中医医疗资源,积极构建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区县(自治县)中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拓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重庆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到2020年,重庆市中医药总体发展将达到西部前列和全国中上水平,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0.56张,每千常住人口中医师数达到0.48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中医药服务。
2016年底,重庆市下发《关于健康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明确要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到2020年,实现贫困区县(自治县)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街道)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社区)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到“十三五”末,全市力争新建成10个国家和市级重点中医药学科,并打造万州、涪陵、永川、江津等4个中医区域医疗中心。
创新体制机制 壮大中医人才队伍
推动中医药发展,人才是关键。2016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与重庆市中医院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双方将联手扩大重庆中医药研究在全国的影响,共同推动重庆中医药卫生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近年来,该市不断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留住、培养一批中医药高端人才,并培养了一大批基层中医药人才。
以长寿区为例,该区积极提供更多中医岗位进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每3年开展一次名中医评选,组织中医药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中医药培训,选派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持续开展师承教育,采取减免和补助学费的方式鼓励在职医务人员参加中医大专学历教育。还依托区中医院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采取短期和长期、网络和现场、教学和临床相结合的方式,对区、镇、村三级中医药人员进行培训,近3年共培训4000余人次。
毗邻长寿的垫江县,从2015年开始在25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县管乡用”轮换派遣制度,保证人员在乡镇工作同等享受县级编制待遇。并由县财政按医院医师人员当年平均收入水平,纳入财政全额预算定额保障。该县每年公招计划都将30%以上的名额用于招聘中医药人才,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中医药类人才,不受编制限制。近5年来,全县引进中医药硕士生31名、中医药本科生179名。
而在石柱县,通过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力量,以县卫生培训中心和县中医院为培训基地,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强化中医药经典和基础理论教学,注重基本实践技能培养;积极实施县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和引进项目、“师带徒”项目,加快培育一批学科带头人;切实建立农村中医药人员培训制度,积极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鼓励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生和中医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稳定和壮大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未来几年,该市将积极建立健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充实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提升中医药人员素质。”重庆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重庆全市将培养中医药领军人才20人,学术学科带头人30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100人,中医临床骨干300人。到2020年,全市中医师数量将达到1.45万人。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