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7/7/14 0:00:00 来源:
未知
本报北京7月13日讯 记者吉蕾蕾报道:在7月12日举办的“2017年发展中国家药品质量管理研讨班(部级)”开班仪式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吴浈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市场、第一大原料药出口国。”
吴浈说,我国现有近5000家原料药和制剂企业,医药制造业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5万亿元。其中,有近50家制剂企业通过欧美的认证或检查,医药制造品出口额超过135亿美元。这表明,中国医药产业已经具备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安全可靠医药产品的能力。
比如,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青蒿素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一发现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如今,中国的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与昆药集团等生产企业,积极进行国际认证,也大大提高了青蒿素类抗疟药在疟疾高发地区,尤其是非洲市场的可及性。
但我国在医药经济和药品监管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药品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性,药品监管存在地区间的不协调性等问题,在确保药品整体质量安全有效和可及性、全面保障社会公众健康方面,还面临着重大挑战。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药品在研发、生产和使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药品科学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管部门如何更新知识、如何更有效地监管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产品,满足公众防治疾患、促进健康的迫切需求,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药品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药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超越了传统国界。而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借鉴国际药品监管的先进经验,开展国际间的有效合作,也还需要不断努力。
“药品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其核心是药品质量。”吴浈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药品质量和安全,始终致力于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药品监管体制,建立较为完善的行政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包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为主的药品行政法规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核心的药品标准体系。
2011年,中国疫苗监管体系得到WHO的认可。截至目前,华兰生物与国药中生成都公司生产的疫苗已通过WHO预认证,并顺利进入国际市场。2017年6月19日,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加入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吴浈说:“这意味着中国的药品监管部门、制药行业和研发机构将逐步转化和实施国际技术标准和指南,并将积极参与规则制定,推动国际创新药品早日进入中国市场,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同时督促中国制药产业提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医药产品走向世界。”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